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代社会,一方面是节俭日益弱化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却是对节俭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倡导,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一个节俭的内涵支撑?节俭是否真如期望般与个体更高的幸福感相联系?从个体的角度看来,节俭的各种功能是如何实现的?面对物质诱惑,人们如何做到节俭?为什么一些人相较于另一些人更易于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宣扬“俭以养德”“俭以养廉”,节俭被赋予的此类重要现实价值和意义如何实现?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与解答的问题。面对“节俭”这个从个体到组织再到社会,多个层面都颇具现实意义的主题,以描述、解释和预测人类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规律为己任的心理学也有必要就上述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心理学从自己特有的研究视角给出解答。以心理学的学科视角对节俭展开研究,可以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层面丰富对节俭的认识,拓展对节俭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理解,为培养个体节俭的意识和行为,为个体建立更好的生活方式和获得幸福的生活状态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