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空间理论出发,探讨空间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与模式。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空间分布、居住状况和融合特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城市空间居住的差异,讨论不同的空间居住实践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首先研究区分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不同居住方式,即物理空间居住特征,包括:城市商品房社区、城市单位社区、城市老旧社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并总结了社会空间层面和意义空间层面,不同居住社区内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适应与社区融合状况。其次,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空间形成及其选择的过程与内在逻辑。即农业转移人口为什么选择所在的居住空间?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空间的选择。另一方面,从不同空间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适应。再次,分析了通过空间治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与举措。空间治理的路径包括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维度。其一,探讨通过社区改造、空间规划等物理空间改造,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城市适应,再造地缘性共识和空间记忆;其二,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入手,讨论加强空间参与,促进新老居民社会融合的路径和举措。研究同时借鉴了不同地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总结了不同地区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反思了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实践。